生平 儒家思想 著作

十大弟子

影響

年表

 

孔子的著作和對後世的影響

 

    中國與埃及巴比倫、印度等國家,同是世界上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國,但是埃及、巴比倫、印度之間都曾亡過國,文化也都變了質。唯有我國從古至今,始終屹立不搖 文化道統一直綿延不絕。

    我國的文化道統是什麼呢?簡單地說,就是中國經學。中國經學的精神正是中國文化的精神主流,是中華民族智慧和經驗的結晶。因為各經書不但反映了古代的人身哲學和待人接物的態度,也包含許多政治、社會制度,和民情風俗等重要史料 從中還可以找到中國文化和學術的淵源。

 

    經書是指那些技述天道人世常理,可以垂教萬世的書籍。中國最早的經書,首推詩、書、樂、禮、易、春秋六書,是至聖先師孔子所編撰完成的。孔子因講學需要教材,累積好幾千年,各方面的學術資料加以分類整理,編成這六部書。雖然性質各有不同,但記載的卻都是天地間人生事理的常道,因此成了儒家門徒必讀的書籍。

有關孔子的著作,一一介紹如下:

 

[一] 詩經

    詩經這部書所收錄的是,孔子以前流行於各地的歌謠。是由孔子加以選擇編輯而成的,流傳到今天的共有三百零五篇,詩經內容包括:國風、雅、頌三部份。國風是指各諸侯國流行的民間歌謠頌永著各地風土民情、生活情狀。雅是指朝廷高階層士大夫所唱的詩歌。頌,是指宗廟再祭祀時演唱的樂歌。

    整體而言,詩經風格敦厚、溫柔, 所以詩讀多了,一來可以陶冶性情、變化氣質,二來由於詩經主要在表達情志,用語也非常有技巧,因此讀詩還可以訓練我們的口才。於是,古時學生都要熟讀詩經三百篇。

[二] 書經

    書經是虞、夏、商、周等古代帝王和偉大人物,所流傳下來的文獻和檔案資料。由於記載的年代古老,又與在上位的執政者有關,所以詩經又叫尚書,含有上古帝王遺書的意思。就時代來分,可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就內容來分,可分為典、謨、訓、誥、誓、命等六大類。

    孔子把這些文獻、檔案整理成篇章,當作文化教材,讓學生知道過去的事蹟,以作為現在和未來的警惕和典範。在當時拿來交學生的尚書,就相當於今天的國文教材。

 

[三] 易經

    孔子在談易經,講解易經的時候,對卦、爻中所含的天道人事的哲理,做了許多補充和發揮,他的學生和後世學者就把它綜合、整理成闡述義理的文章。易的價值因而大增,變成一部富有人生哲學的書籍,於是被尊為經。

    易經的「易」有三種意義,一是簡易,是說易經以六十四卦這麼簡單的符號,涵蓋了整個宇宙人生的道理。二是變易,是指一切的事情如果行不通了就要變,用變來求通達。三是不易。萬世萬物雖然都在變,但在變中又有它永恆不變的道理。

 

[四] 禮經

    中國的禮經包括有三種:周禮、儀禮、禮記。周禮是記載古代官制,又稱周官。儀禮則記載古代禮節儀文。至於禮記的內容,舉凡規則、制度、條理、次序等都屬於禮的範圍,所以有關政治、社會、家庭等人類生活中,屬於規則條理的事,都可包括在內。

    自從孔子拿禮經作學生修身的教材後,禮教觀念普遍深入社會人心。在古代法律制度尚未完全建立起來的情況下,確實發揮了維持社會秩序的作用。中國人幾千年來,一直被稱為禮義之邦,也就是因為上至帝王,夏至鄉曲百姓,都特別重視禮。所以我們可以說,不了解禮,就不能了解中國人的思想,也無法認識中國文化的真精神。

 

[五] 樂經

    六經中,只有樂經沒有傳下來,不過我們可以從周禮的大司樂、史記的樂書、漢書的禮樂志裡,了解到古代樂經的精神,和聖人利用樂,使人的情感得到抒發,以建設和諧社會的道理。

根據後人的研究,樂經的內容,主要包括有:五音十二律的音調部分,有節拍,有樂器的演奏方式,以及樂曲如何和舞蹈配合等等。

    樂經雖然失傳,但從出土的樂器,和流傳至今的八佾舞,我們可以了解古代樂舞藝術的精華。

 

[六] 春秋

    春秋是孔子撰寫的一部魯國歷史書,最能代表孔子一生志業所在。它是根據魯國史書上,所記載的資料寫成的一不書。此書最大的特色,就是遣詞用句非常講究,字句簡明,用意深刻。往往把讚揚、批評很隱微地包含在其中,而不論褒或貶又都蘊含極嚴肅的意義,使人看了有所警惕。

    由於春秋的文字過於簡單,有時甚至對一件事情的交代,只有一個簡單的標題或目錄,對事情的發展完全省略不提,也不指出他的用意在哪裡,因此一般人很難了解。於是,有些學者專門為孔子的春秋作註解工作,最著名的有左丘明、公羊高和榖梁赤三人所做的傳。其中,左傳偏重歷史事件的解釋與補充;公羊、榖梁二傳則比較著重義理的闡述。而這三書稱春秋三傳。

 

[七] 論語

    論語是孔門的一部「言行錄」,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一條條的記載著孔子的言行以及孔子與當時人物和弟子應答的話。這部書是中國極為寶貴的典籍,它和孟子、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又是十三經理的一經。

    論語全書文字簡樸,分二十篇,四百九十八章。中國人所服膺的格言如「有教無類」、「溫故而知新」、「德不孤必有鄰」、「道不同,不相為謀」、「以德報怨」、「見賢思齊」、「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等,都出於論語。可說論語是中國人做人的規範,處事的準繩。

 

    中國經學是中國文化的骨幹,從漢武帝罷黜百家、表彰六經、讀尊儒術開始,一直到清朝末年經學可說是中國學術的主流;他對於中國人的人生觀,以及社會、政治……各方面,都有相當深遠的影響。所以不了解經學,就無法真正了解過去的中國。

 

    自民國初年新文化運動以來,有不少中國人反對讀經,學術界也曾經引起兩次大規模讀經問題的論戰,今天的經學沒有像以前那樣受到重視,古人那種「柔日讀經」的情懷也不見了,但是發自人性、重視人道的中國經書,不管時空的如何改變,仍然有它不可磨滅的價值。經書所蘊含的人文大道,不但是人生最好的教育學,而且也是中國文學的本源,又是研究中國社會、語言文字、民風習俗的寶貴資料。我們不但要珍惜它、讀它,還必須進一步把經書的偉大精神發揚光大。

 

    中國人不讀四書五經,就像基督教、天主教徒不讀聖經,佛教徒不讀佛經,回教徒不讀可蘭經一樣的荒謬。為了提昇我們國民的生活水準,和陶冶做一個中國人應有的高貴氣質,平時將四書五經讀讀,是有絕對的好處。希望能帶動大家對經學的重視和興趣。

 

    今天,經書雖然沒有辦法包羅天下的所有學問,但他是中國文化和學術思想的源頭。不管時代怎麼演變,經書的精神應該是萬古長新的。我們應確實肯定經書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並進一步將經書的義理,賦與時代意義。

(部分內容擷取於圖文出版社 中國的經學 和 中華兒童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