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周環境 附近名勝

 

旗津之附近名勝

 

    由於旗津是高雄市的發祥地,歷史悠久,又處於港口位置,古蹟名勝自然不會少,也可以說,旗津乃是高雄市古蹟名勝的大本營。目前有列名的古蹟有四處:旗後砲台為二級古蹟,天后宮、旗後燈塔與旗津國小舊校舍各為三級古蹟。而名勝更是多的不可勝數。看上面的圖片便可略知它們大略的位置。以下分別加以介紹:

 

1.燈塔:1858年﹙咸豐8年﹚天津條約後,1864年﹙同治3年﹚打狗正式開港, 由於商船往來日益頻繁,導航的設備也日益急迫,至1883年﹙光緒9年﹚水師副將王福祿聘英籍工程師於旗後山北端山頂上,興建一中式方形紅磚建築的燈塔,裝有英製六等單蕊定時光燈,見距約十浬。1916年﹙大正5年﹚日人著手改建燈塔,至1918年完工,成為八角形磚塔,並漆以純白色,裝有三等電燈,二十秒換紅白燈各一次,見距約205浬。 臺灣光復後,1948年﹙民國37年﹚、1962年﹙民國51年﹚、1976﹙民國65年﹚政府不斷更新燈光設備,目前已換裝為新式四等旋轉透鏡電燈,光力增強為八十五萬燭光,廿四小時維護高雄港的安全。

 

2.砲台:根據1719年(康熙58年)《鳳山縣志》記載,旗後汛有砲台一座,安中國式大砲六座,與打狗汛只安一門砲來比較,規模還要大,可見它的重要性。1840年﹙道光20年﹚中英鴉片戰爭,清廷在旗後築砲台一座用來防備。1874年﹙同治13年﹚日軍入侵琅口﹙恆春﹚直攻牡丹石門,造成牡丹事件,清廷派船政大臣沈葆禎來台,加強海防,而先後派淮軍統領唐定奎、副將王福祿,督導造旗後、港口﹙雄鎮北門﹚等二處砲台,以共同防衛打狗港。八字門以及兩邊門牆上以磚砌成,且樣式不同的「囍」字,實深具特色。1894年﹙光緒20年﹚,旗後砲台配有四門6.5噸阿姆斯壯後膛砲。隔年10月15日,日軍攻打打狗港,因黑旗軍統領劉成良事先逃亡至台南,日艦「吉野」號於砲戰中,擊毀砲台門楣「威震天南」之前兩字,日軍不戰而取勝地攻佔旗後等處砲台,進佔打狗。日治時期旗後砲台的大砲被拆走、溶毀。光復後,國軍於砲台及燈塔之間另築碉堡,砲台乏人管理,直至民國七十八年,高雄市政府重新修復,八十二年完工。八十四年元月一日開放供民眾參觀,呈現砲台全新的風貌。

 

3.海岸公園:旗津為一帶狀島嶼,為了順應旗津獨特的地理特性,以及配合旗津過港隧道的開通,高雄市政府著手擬定「旗津觀光建設之規畫與開發計畫」,將旗津海水浴場以南、中洲污水處理廠以北、旗津路以西的海岸,規畫為旗津海岸公園。海岸公園總長約3公里,佔地約45公頃,以海岸景觀為主體,步道貫穿整個公園,依照不同的性質規畫為海水浴場、觀海景關步道、越野區、自然生態等四區。關海景步道以各式石材舖成海洋世界圖案,表現海岸公園的意象,此設計可任意享受旗津的美景,體會天涯海角的寬闊,傾聽波濤浪潮的聲音。越野區和自然生態區,則以尊重原有環境為訴求,保留旗津原有茂密的樹林,避免破壞旗津獨特的景觀,讓旗津可以重新展現新的面貌。

 

4.廣濟宮:創始於一七三七年(乾隆二年),自旗后天后宮分靈於此,主祀媽祖、觀音、佛祖。為打通第二港口及擴建高雄港西岸,高雄港務局分配廟地給中興商港區內原有的六座廟宇,原意希望六座廟宇能合併一起,但因廟宇的主神主位無法確認,只有三座廟宇:廣濟宮、進興宮、閻羅殿願意合併,因此於民國七十九年興建完成的廣濟宮,樓上可見廣濟宮、進興宮的牌匾,樓下則奉祀閻羅殿,形成諸神合祀於一廟宇的奇觀。

5.過港隧道:民國六十四年隨著高雄港第二港口的開闢完成,旗津成為孤島,對外聯絡不便,另因旗津區高雄港內側欲規劃為第四貨櫃中心,必須有對外聯絡之快速道路。另基於國防安全需要,高雄港務局於民國六十六年即開始提出「過港隧道興建計畫」,至民國七十年五月三日才開始開工,至七十三年三月十八日通車,為我國第一條過港隧道。過港隧道於前鎮區漁港三路,全長1550公尺,包括兩端引道830公尺,隧道則以六節矩形沈埋管,沉放水深14公尺的主航道下。隧道內兩條雙車道,兩條機車道,另設通風道、排水設備、消防及警報、監控、照明等設施,且具有防震、防水、防熱等功能。由於過港隧道的完工,促進了旗津的繁榮,更加速高雄港貨櫃運輸,提高營運效率,其功勞自然不在話下。

 

6.烏魚子(特產):每到冬至前後十天,即是烏魚子盛產時候。臺灣西南海岸因有暖流經過,為優良的魚場,早在明代臺灣已是閩南漁戶的漁場。荷蘭據台時期打狗、堯港、下淡水等地是南部的漁業中心,閩粵漁民大多在十二月至二月間前來捕鯔魚(即現在所謂的烏魚子),至今烏魚仍是台灣西南海岸冬季重要的魚獲。烏魚除了烏魚卵可以製成烏魚子外,尚有烏魚乾、烏魚腱可以食用,其附加價值頗多。旗津因地理環境之便,私人的烏魚子加工廠頗多,烏魚也成為旗津一大特色之一。

 

7.廿五淑女墓:民國六十二年九月三日中洲前鎮間渡輪「高中六號」於航行途中,因舟小人眾,機件失靈,遂釀成船體傾覆的悲劇。罹難者廿五人多為中洲地區少女,尚未出嫁卻慘遭滅頂。政府除數度邀集地方首長人士等,商討相關撫卹弔亡善後事宜外,更專設墓地一所,為悼念及記取教訓。

 

8.海產街:談到旗津,就令人聯想到旗津的海產街。一下旗津渡輪站,一路走來,到處可見花花綠綠的招牌,在廟前街前立著,似乎在招手向街上遊客叫喚:「進來坐!新鮮的海產在這裡喔!」旗津海產的種類多不可數,著名的旗津三寶:螃蟹、小管、烏魚子。旗津海產街指現在廟前路及海岸公園對面旗津區行政中心旁一帶的海產店,是旗津最繁榮的地帶,除販售著旗津的民生物資外,海產店更多達數十家,一般遊客可盡情選擇適合的海產店享受美食。因旗津的海產價格公道,漁貨新鮮,故號稱為「旗津海產街」。

 

9.三輪車:民國四十年代的旗津,因道路規劃的狹窄巷道頗多,以致於車子進出不便,因此三輪車便成為旗津早期主要的交通工具。隨著時代的進步,三輪車逐漸成為落伍的交通工具。舊有的三輪車民主七十四年經政府輔導轉業後,唯獨旗津的觀光三輪車成為全台灣碩果僅存的行業。早期的觀光三輪車有廿三輛之多,當初為了讓觀光三輪車成為旗津的特色,特為三輪車業者設計了一套制服,男性身著唐裝及斗笠,女性則著赭紅色、紅的花布衣、頭巾及斗笠,以便管理。但因旗津對外交通日益方便,許多遊客到旗津均以汽車或摩托車代步,使得三輪車的營業狀況日受影響,現在的觀光三輪車僅存廿一部仍在營業。觀光三輪車現已成為旗津觀光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