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在新竹拍攝的影片

一、台灣實況之介紹

高松豐次郎在1903年,首次到台灣來從事活動寫真的巡迥放 映,當時曾經沿途拍攝一些台灣的紀錄片,這種既放且拍的工作, 是早期放映機師的工作之一,祇可惜至今仍無文獻 可以證明。高松氏來台四年後,事業邁向一個新的階段,他與友 人合作,趁機改建了台北的「朝日座」,使其變成演劇與電影兩用 的戲院,他在台灣開始擁有放映電影的固定據點。

當他的巡映告一個段落時,1907年2月,他受到台灣總督府 的委託,計劃拍攝《台灣實況之介紹》,於是他率領原班人馬再度 來台,從2月17日開始拍攝,共拍下百餘個場景、耗費底片兩萬 呎,四月初拍攝完畢,電影技師隨即於4月10日搭船回東京沖洗 剪輯,並於5月4日及7日分批運回台灣,5月8日起,在台北「朝 日座」用其較佳的設備放映,此外,也將影片送到東京博覽會第二 場的「台灣館」放映,以使日本境內,對台灣有較清楚的認識。

《台灣實況之紹介》是目前所知拍攝關於台灣的最早一部紀錄 片,新竹部分佔有四卷,這四卷以鐵路旅行與地方漫遊的方 式拍成的,內容有: (1)新竹站及香蕉的買賣:此為木造的舊新竹驛,1913年始改建 為今日之火車站。香蕉買賣,表示當時新竹地區亦盛產香蕉青果。 (2)新竹廳前及市街:新竹今中正路、文昌路一帶日人聚居之 處,均已完成都市規劃。 (3)烏龍茶園的採茶實況:1866年,英商John Dodd由泉州 安溪移植茶苗於台北縣境內,產製的茶葉甘美,進而在台北蜢僻目 開設茶館名,為烏龍並且外銷。 (4)台灣家屋與水田耕牛:今香山地區及新竹郊外均為稻田, 家屋多為閩南式三合院建築,紅磚瓦與綠野相映,是典型的台灣 農村景致。

這部影片共拍攝有一百二十件事物(卷),其中大都採遠景、 近景各拍一個鏡頭,共有二百零六個鏡頭,片長兩萬呎,以至於 一晚無法放映完畢。高松氏被讚美為「用其獻身的熱忱,嶇心瀝血 地以電影來介紹世界上最模範的殖民地」。 此片拍完後次年(1908年),從基隆到屏東的台灣縱貫鐵路, 全部通車。顯然日人修築鐵路,採用分段同時施工,於1907年已 大抵完成,這部紀錄片即是工程驗收,鐵路之旅,沿途可見台灣 美麗的景致。

二、東宮殿下新聞片

日皇太子裕仁於1923年(大正十二年)4月16日蒞台訪問, 台灣總督府委託台灣教育會電影班,由戶田清三主持、茨屋及三 浦正雄隨行,拍攝巡台的沿途風光。

事前,為了迎接日皇太子的到來,新竹民眾在一週前必須接 受預防注射,負責到火車站迎接的官員必須穿著西式燕尾服或日 本禮服,排隊站立在火車站前的廣場左 邊,敞式黑頭吉普車在火車站門口等候,此時,火車站已經啟用十年。 接待皇太子的場所,是臨時搭建的棚架,位於現在的東門國 小操場上。

裕仁在台灣從北到南,住過金山、新竹麗池、阿里山、高雄 等已經蓋好的賓館,賓館大都屹立在小山丘的樹林間,風景秀麗, 青翠相疊,電影放映後,更加深了日本人對台灣風光的嚮往。

此部《東宮殿下台灣行散》紀錄片有三卷,影片沖洗後運抵台 灣,自1923年(大正十二年)5月11日起,在台北「西本願寺」開始 免費公開巡映。

為了紀念昭和皇太子到新竹巡視,新竹地區特別籌募了日幣 二百四十萬,興建佔地八百八十坪的新竹州立新竹圖書館,1925 年9月1日開館啟用,其建築是屬於大正時期後文藝復興式巴洛 克建築,二樓迴廊外側以圓形巨柱排列,表現知識為權力的莊嚴 象徵,這棟建築是台灣至今唯一巴洛克風格的圖書館。

三、中部二洲大震災

1935年(昭和十年)4月21日,新竹州南部關刀山附近,發生 強烈的〞昭和大地震,強度在芮氏地震儀為七點一,造成 新竹、台中兩州共三千二百七十六人罹難。

大地震發生之後,總督府教育局的映晝課,派攝影師赴震災 現場,拍攝《中部二洲大震災》影片。第一報至第三報實況,於5月 開始在全島各地公會堂、各級學校禮堂巡迥放映,入場券一般兒 童五錢、大人十五錢,所收入場料扣除實費外,皆充為義捐金。

這場大地震連續來兩波,第一次發生於清晨六時二分,第二 次是六時二十七分。開始地震後,動搖的幅度前後達二至三分鐘, 而且「轟隆轟隆」作響,好似山在狂吼一般,房子一棟一棟倒下來, 瞬間,民眾在屋外哀號,有些人被倒塌的房子壓死。結果造成一 萬七千九百零七戶房屋全毀,災民共有三十五萬人之多。

地震後,許多地方的火車站被震得四分五裂,有的則搖搖欲 墜,而鐵軌被震得彎彎曲曲,根本無法行駛,對外交通完全中斷。 此次昭和年間發生的大地震,受災最熱的是台中后里、清水、苗 栗全縣和新竹市一帶,傷亡慘重使得許多居民露宿街頭,不敢住 在家中。 日本政府也從日本本土派出救援人員,到台灣協助災後復建 和救護工作,甚至日本東京車站,也出現救助台灣災民的募款活 動。


台灣電影啟蒙之師   高松豐次郎

台灣首座劇場  朝日座

火車站前迎接日皇太子裕仁

昭和大地震道路龜裂情形

昭和大地震鐵路扭曲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