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  毛  城

  紅毛城,己在淡水屹立300年,有著悠久的歷史背景,在建築上也經過多次的修改整建。要深入了解這棟奇持的建築,最好的方法就是分別認清:為什麼會建它?為什麼會選在這地點建?為什麼會建成這樣子?現在又能看到些什麼??

  以下我們分歷史背景、地理、戰略、古堡形制和建築特色,一一介紹紅毛城。掌握這4項關於紅毛城的認識,相信便可一窺紅毛城的奧秘。

看歷史背景

  十七世紀初期,西方殖民帝國的勢力開始侵入台灣北部。西班牙人先是進占基隆,又在1629年出兵占領淡水。為了鞏固統治地位,便在淡水河口建了聖多明哥城(San Domingo),也就是紅毛城的前身。

  1641年,原先在台南一帶的荷蘭人北上,打敗西班牙人,接收聖多明哥城。荷蘭人從南洋運來大量石灰,挖出根深的地基,重新建成非常堅固的城堡,也就是今天紅毛城的主體,城內有駐軍,配置大砲。當時本地人稱荷蘭人為紅毛人」,便把這座城堡叫做紅毛城。

  1661年,鄭成功收復台南荷蘭人放棄紅毛城,在1668年撤離台灣。後來明鄭投降清朝,紅毛城一直未受重視直到1724年才加以整修,增建圍牆和4座城門,但未設駐軍。

  1860年淡水開港,英人看中這個地點,向清廷永久租借紅毛城,作為領事館,並且大力整建,1891年更在東側興建領事宦邸。從此,紅毛城便一直在英國人管轄之下。

  民國61年,中英斷交,紅毛城由英國委託澳洲、美國等國代管,直則69年才正式歸還我國,在紅毛城樓頂上升起我國國旗。

看地理形勢

  紅毛城座落在「五虎岡」第二岡山頭上。這個岡頭緊臨淡水河北岸,東、西、南3面都是陡坡,居高臨下的形勢,對防守非常有利。由此向西眺望,淡水河就在不遠處流入台灣侮峽,附近河面上的船隻動靜一目了然。想當年,荷蘭人在城中設大砲,連河口也包括在射程範圍內,由此可見紅毛城優越的地理形勢。

看古堡形式

  要了解紅毛城特別的形式,不妨跟西班牙人、荷蘭人所建的其他城堡來比較,當時他們在台灣所建的城堡,大致上採用歐洲的「稜堡」形式,也就是在四方形的主城四角各建一個突出的碉堡,是最適於瞭望的形式。四角的碉堡通常安置大砲,構成交叉的火力網,並且可以增加射程,防衛力強。

  紅毛城的主堡為正方形,可能是因地勢高聳的優越條件,在荷蘭時代並沒有作突出的碉堡。而且它把設有樓梯的西南角當作防衛的中心,正對著河口的方向,和稜堡有同樣的功能。

從建築特色來看

  紅毛城最先由荷蘭人建造成軍事要塞,後來又被英國人改建,當作領事館,所以今天看到的紅毛城,便同時兼具了軍事防守、領事辦公和地牢等不同的特色。由解剖圖和指示說明,便可以清楚的了解。


厚牆窄窗:超厚的城牆是荷蘭人建造的,內部用磚砌,外層則以大石頭堆疊而成,可以承受當時火砲的攻擊。門窗縫小,數量也減到最少,表現了軍事城堡高度的封閉性。

結構:荷蘭人建紅毛城時,採用特別的「雙穹」結構,上下兩層桶形拱交錯成十字而結為整體,非常堅固。

辦公室:2樓高的牆壁,有4個房間,是英國領事和職員的辦公室。裡面有保險庫和文件焚化爐等設備。

內部櫃梯:在底層和頂褸西南角各有一座小褸梯,可由底層通屋頂,也是唯一可以爬上屋頂的通路。

露台:英國人在南側外加建露台,可以直接由階梯進出2褸,不必經過底層的地牢。露台上也有雉嶸和射口。

地牢:當時英國領事有司法權,監管在台灣犯罪的英國人。主堡底層就是監獄,有審問以及關犯人的小地牢和7間管理室。

清代古砲:露台下陳列的古砲,砲管上鑄有「嘉慶十八年奉憲鑄造北路淡水營大炮」等字樣,是1813年清軍遺留下來的。原先是在附近的中國水師砲台中,後來被英國人移過來安置在露台前,以壯聲勢,其實並沒有軍事防禦的功能。在荷蘭時代,紅毛城作為軍事要塞,城中一定有大砲,但是荷蘭入撤離紅毛城時,荷蘭大砲也被拆除移走了。